当前位置:

冷水滩依托小财政 建设大交通

来源:区交通局 作者:李理 编辑:周淑芳 2019-11-25 15:43:21
—分享—

????_20191125085136.jpg

红网时刻11月25日讯(通讯员 李理 摄影 邓爱清 杨芳明)11月6日至7日,交通运输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全国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会上,对第三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区)进行表彰。湖南省仅有4个县区入列,冷水滩区是我市唯一入列的县区。

近年来,冷水滩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按照“区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主管、行业主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秉持“依托‘小财政’建设‘大交通’”的理念,注重与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四好农村路”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2014年以来,新建农村公路760公里,提质改造县乡公路284公里,提质改造村级道路560公里,建制村通畅率、通班车率均达100%。“四好农村路”逐步成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百姓出行品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坚持“五点投入”,高效率筹措建设资金

冷水滩区虽然是财政小区,却始终把交通建设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以“勒紧裤腰带,也要把路修”的决心,采取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社会资金参与的筹资模式。年度累计整合各类资金达2.5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共建成120公里扶贫路、80公里产业路、22公里旅游路。一是向上争取一点。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认真谋划并申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018年共争取到上级相关建设资金4200万元,完成127公里道路拓宽提改造升,完成自然村通水泥路84公里,在有限资金内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财政预算一点。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养护资金增长机制,每年按10%的增速来保障养护资金,2018年区财政统筹安排620万元作为公路养护资金。乡道按3000元/公里、村道按1000元/公里的标准安排日常整治管护经费拨付到乡、到村。三是涉农资金整合一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一事一议”资金,切实加大“四好农村路”养护大中修投入。2018年以来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5亿元,实施农村交通类基础设施工程项目58个,包括43条道路、15座桥梁,涉及道路总里程222公里。四是群众投资投劳一点。主导发动村级和群众义务投劳,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2018年以来,全区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约1.4万人次,助建农村公路新改建、拓宽约349公里,保洁管护农村公路约816公里,累计节约人工成本约420万元。目前,全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县道、乡道优良率分别达到92%、87%。五是乡贤能人捐资一点。积极发动乡贤能人通过捐资捐料、结对帮扶、投工投劳等方式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切实解决资金难题。2018年以来,已累计收到乡贤能人、企业捐资约4760万元,反哺农村路建设,建成乡贤路12条。

创新“四项机制”,高要求管理农村公路

创新区、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管理方式,扎实落实“四项管理机制”,拓宽管理范围,切实做到“有路必管、管必到位”。一是大力实施“五道五治”。 从群众反映最突出、最强烈、最迫切的道路“违乱差”问题入手,对辖区内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五级道路”逐一建档摸底,开展治违、治乱、治污、治路、治理“五治”行动,落实领导包镇、包村、包路线“三包责任制”,建立“五道五治”行动微信群,及时发布整治任务,了解整治动态,确保任务、责任、标准、时限到人,企地、区乡、条块、部门、干群五联动,累计已拆除道路沿线违章建筑物和破旧建筑315处、1.8万平方米,拆除临街门面大棚286 处、3250平方米,清扫规整道路6.2万米。结合整治行动推进农村公路“管养分离”,采取市场化管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强重点部位综合整治。二是合力推动“路长制”。 在全区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路长制”长效管理机制,按照“一路一长”的要求,将全区范围内道路全部落实路长,建立区委书记、区长任一级路长,其他区级领导任二级路长,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任三级路长,各村支部书记任四级路长的长效管理机制,一级路长一季度一督查,二级路长一月一督查,三级路长一周一检查,每个村民小组还明确了一名巡查员。目前,315名路长全部上岗,全区122条道路都有了“管家”,层层压实了养护责任,确保了道路安全通畅,营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三是全面落实“五有保障”。在全区各乡镇设立乡(镇)交通管理站,落实有人员、有编制、有经费、有场所、有制度“五有保障”,具体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并在村级设立路政信息员,负责维护村道设施、反馈路况信息,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的路产路权保护网络,确保农村公路通畅和设施完好。同时,积极探索交通扶贫新模式,设立农村公路养护员公益性岗位,共安排96名贫困户从事公路养护工作,实现了“扶持一岗、脱贫一户”目标。将农村公路管养、爱路护路村规民约与乡风文明行动相结合,提高群众管护意识,形成农村公路人人管护的浓厚社会氛围。四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农村公路的政府绩效考核、行业综合考评,专项督查等全方位考核体系,切实把行业行为上升至政府行为。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评,按照养护“八无标准”,建立了养护考核清单,制定《冷水滩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加强行业部门监管,形成覆盖全面、标准规范、奖罚分明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在区级主流媒体、网站公布,对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对履职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促管养的同时也营造了全民参与护路的工作氛围。

????_20191125085037.jpg

 G322画标线           G322沥青摊铺路面

突出“三大融合”,高品质增强农民获得感

坚持改革创新,因地制宜, 充分结合行业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力配合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与客运网络相融合。积极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采取在伊塘、上岭桥两个镇先行试点的办法,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在进村公路沿线增设候车站(点),扩大镇村公交和农村客运网络覆盖面,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进程。目前,乡(镇)客车通达率100%,村民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农村群众到中心城区的时间缩短了48.2%,到乡镇的时间缩短了41.6%。二是与“降本增效”相融合。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模式,加快推进区、乡、村物流体系建设,依托交通服务站对交通、供销、电商、快递等资源进行整合,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降低物流成本。目前,全区共建成交通管理站9个,村镇交通服务站126个,农村物流站点140个,物流降本增效创下新高。三是与“交通+”相融合。深入推进“交通+产业”,依托农村公路网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修好一条路、发展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群众”。目前,全区新建蔬菜、柑桔、西瓜、白茶等基地20多个,带动全区农业总产值以年均4.6%速度增长。深入推进“交通+旅游”,将公路建设与区乡村道沿线绿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让公路融入环境,引爆了农家乐、乡村民宿、特色小吃、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旅游业态。近两年来,全区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万人次。深入推进“交通+民生”。把农村公路建设与民生事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全区农村公路连通村民安置点26个, 连通学校、医院、敬老院约100多个,惠及贫困群众10000多人。

俯瞰冷水滩大地,条条公路如黑色缎带延绵八方,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难得机遇期,冷水滩区的交通运输事业如鲲鹏展翅,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沿河工业带、城市带、农业经济带为主线的干支结合,内畅外联的公路交通网,正以完美的格局镶嵌于永州大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搭建起强健的筋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站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冷水滩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锲而不舍的作风,以钉钉子的精神,突破瓶颈,攻坚克难,进一步加大投入,补齐短板,促进“四好农村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为全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好的交通保障。


来源:区交通局

作者:李理

编辑:周淑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冷水滩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