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滩融媒8月30日讯 (通讯员 张欧)近年来,冷水滩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实施“四大工程”,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一是实施“夯基”工程。全面推行区、镇、村三级干部“组团联村,五抓五促”工作机制,由33名区级领导联村指导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98个区直部门356人一包到底驻村指导,425名乡镇干部负责包村负责,形成工作合力助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扎实开展“五个到户”活动,1.2万名党员联系群众7.6万余户,构建“村党(总)支部+党员+农户”的工作机制,印发“便民联系卡”3.4万份、“民情日记本”两万余册。二是实施“关怀”工程。提高村干部基本补贴和绩效补贴比例,增加离任村干部补贴待遇。探索集体经济收益与村干部报酬联结机制,每年将一定比例新增收益用于奖励有贡献的村干部,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三是实施“调优”工程。提拔重用“85后”优秀乡镇干部25名,选拔6名熟悉乡村振兴的专业型干部到乡镇(街道)任职,乡镇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平均年龄40岁。四是实施“引才”工程。编制《冷水滩区农村基层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招录乡镇基层人才73人,完成省市“基层人才定向培养计划”50人。开展科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系列活动,选派驻村科技特派员80名。
图为冷水滩区开展科技人才下乡活动
注重“三个结合”,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高度重视镇村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培训,促进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提升本领、担当作为。一是坚持“理论课”和“业务课”相结合。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系统学习群众工作、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业务知识,提高履职尽责本领。二是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省、市、区多位专家教授面向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基层党员专题授课,先后赴冷水滩、祁阳、零陵、道县、新田等乡村振兴示范村实地考察学习,并开展现场教学,累计培训人员8000余人次。三是坚持“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相结合。结合村情实际和年度办实事项目,开展各类研讨交流、座谈会、现场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柑橘、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成效喜人。
图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艺华教授讲授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理论课
开展“两大行动”,筑牢乡村振兴“奠基石”。一是开展农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乡村振兴重要考核指标,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开展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行动。印发《关于落实“帮扶千村 消薄攻坚”重点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专项行动的通知》,积极引导发动全区工商联会员企业和新乡贤参与帮扶专项行动,建立区、镇、村、企四级联动机制,制定“一村一策”“一村一企”强化清零工作措施,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开展特色产业示范引领行动。依托各地独特自然资源优势,采取土地入股、出租等形式,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创办了200万羽蛋鸡、100万头生猪、50万亩优质稻、30万亩果蔬、10万亩油茶、8万亩中药村等六大“万字号”农业生产基地;抓住新兴产业发展机遇,鼓励发展果菜采摘、娱乐垂钓等乡村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打造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仁山村,“国家森林乡村”牛角圩村、敏村,“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茶花村和“省级美丽乡村”邓家铺村、零东圩村等一批农旅融合经济强村。
图为黄阳司镇召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会
打造“一个强镇”,引领乡村振兴“新航向”。在“连村联创”示范片内,确定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条件便利的伊塘镇为乡村振兴发展示范镇,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创造性推进各项工作,借助交通主干线区位优势,以示范村、主要景区景点、重要交通站点为依托,坚持“强村带弱村、中心村带周边村”,采取资源联享、利益联结、产业联盟的方式,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逐步培育了优质稻、“黑美人”西瓜种植、鸵鸟养殖、茶油加工等特色农业产业、商贸物流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业,成功打造出“大公园、大家园、大田原、大果园、大菜园、大工园、大乐园、大花园”八大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来源:冷水滩区委组织部
作者:张欧
编辑:王洁
二审:陈洁
三审:黄丽音
本文为冷水滩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