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精准落实教育资助,保障贫困孩子就学,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冷水滩区教育局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持续加大改革探索,创新实施资助管理信息化工程,着力构建政府投入、社会捐助、信贷支持、学校减免等多元助学体系,以精准资助、扶智育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迈出了教育帮扶工作的新路子。自2017年以来,全区共发放各类学生资助资金1.5亿元,惠及21余万人次。经验做法在全省推介。
一、坚持创新引领,研发资助平台。学生资助重在公平。为确保落实国家政策到学生享受国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保障精准资助的顺利实施,冷水滩区秉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原则,整合扶贫(乡村振兴)、民政、残联和教育等多部门资源,创新管理机制,自主研发“教育扶贫管理系统”(现更名为“永州教育资助精准服务系统”),建立起市、区(县)、校三级联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服务网络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进行一站式管理,让资助工作更精准、更便捷。平台自2019年4月部署应用,通过近3年的运行和完善,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对原建档立卡等五类学生资助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实现应助尽助。经验做法入选2021年全国学生资助信息化工作典型案例;在2022年3月被省教育厅专题推介,入选湖南省档案馆;2022年4月作为湖南教育减贫案例参与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评选。目前该平台已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拥有自主产权(登记号2022SR0225255),在全市推广应用。
二、坚持务实导向,实现精准助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发放是实现有效帮扶的前提。突出精准识别。以部门共享的困难人口数据与学籍数据为基准,入库系统实行大数据比对,精准识别“五类学生”就读和资助信息,并结合线下核查,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立体排查网络,确保困难学生识别不漏一人、不错一人。实施精准认定。基于大数据,建立及时、全面、动态的资助认定与管理体系,通过系统平台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系统比对、集中审核,自动纠正困难学生类别,学生家庭不再需要提交佐证资料,既提高了精准资助的工作效率,也大大减轻了对困难学生摸底、识别、认定工作量。实现精准发放。由平台一次性采集录入学生资助账号,在启动申报时通过身份认证即可自动获取信息,有效破解了“账号信息不准、账号不对、重复填报”等难题。同时,通过整合部门资金发放渠道,不同部门的多笔助学资金可自动汇总合并,生成“一卡通”所需的模板格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审批、一次发放,大大提高了惠民惠农一卡通资金发放效率和精准度。比如,2022年全区仅用一周时间,便将2022年春季全区538.6125万元教育资助金发放到位,惠及10596名受助对象,准确率达100%。
三、坚持过程公开,促进阳光运行。学生资助必须是阳光资助。对此,我们创新办理方式,完善部门联动,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网上查,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注重简化程序。积极推进数字化审核和远程服务的“网上办、不见面”办理模式,学校通过系统平台上报困难学生信息,区教育局学生资助部门利用平台对学校申报的困难学生进行大数据比对、精准识别,并将系统比对不上(“系统外”名单,约5%左右)实时下发,学校线下进一步核实、确认,将相关佐证资料打包上传,资助部门再网上审核,全程不需到现场来办理。注重公开过程。通过平台运用,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认定、上报、审核全部通过信息平台完成,实现资助工作的数字化、无纸化,资助管理的流程化、标准化,项目审核的规范化、透明化,尽最大限度减少了经办过程中的人为介入,有效确保了资助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2021年9月以来,冷水滩区整合五类学生就学与资助信息数据,纳入微信二维码,转发给全区乡镇、村(社区)干部及家长,实现一键查询。注重全程监督。坚持“谁采集、谁负责;谁报送、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受助学生信息跨部门、跨地区、跨教育阶段的比对查重。平台在网上运行,整个过程能查询、结果可确认,满足了对资助工作实时监控的需求,确保了资金使用效益。学校只负责困难学生信息申报,资助工作人员负责信息比对、审核,不能更改,数据经上级部门审核同意后学校不能再进行删减、编辑,资助部门负责人可全程进行监管,对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可及时提醒纠正,保证了上报的数据一致性、准确性。(作者系冷水滩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秦功旭)
来源:冷水滩区教育局
作者:秦功旭
编辑:王洁
二审:陈洁
三审:秦果甘
本文为冷水滩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