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遗+创业:看土陶传承人李海生如何以传统技艺带动就业增收

来源:永州市冷水滩区就业服务中心 作者:向丽君 陈超辉 编辑:屈文利 2025-07-11 17:47:49
—分享—

冷水滩融媒7月11日讯(通讯员 向丽君 陈超辉)在永州市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传统柴窑口腾起的青烟裹挟着湘南五色土的腥甜气息,李海生的指尖在陶轮上碾出细密纹路——这门省级非遗“永州土陶烧制技艺”,正以家族四代人的匠心传承,在就业增收的土壤里扎下新根。

一捧黏土里的传承密码 从技艺传承到就业孵化

从外公递来的第一块泥巴到如今2000多平方米的传习基地,李海生已培养16名徒弟。在他的工作室内,时常传来新老匠人切磋技艺的声音。每次烧陶时,窑口都会专门雇佣周边居民轮值看守火候,这项简单易上手的工作为10余名村民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为非遗传承带动就业开辟了更接地气的渠道。

常年开展的土陶公益课堂上,除了慕名而来的亲子游客,还有不少村民前来学习基础制陶技艺。他们中,有人从留守妇女成长为拉坯能手;有人从打零工糊口到能独立完成陶具烧制,月薪稳定在2000元以上。“以前没手艺,只能在家等活干,现在靠这门手艺,日子有奔头了。”一位学徒的感言,道出了非遗传承与就业增收的紧密联系。

政策扶持下的品牌塑造 从产业升级到就业扩容

“区人社局授予的这块牌匾就像窑火里的引火柴。”李海生指着工作室墙上“土陶制作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牌匾说道。在人社部“以创业开辟就业新空间”理念推动下,李师傅和徒弟们通过电商培训开设线上店铺,不仅让柴烧茶杯的火痕成为“会说话的非遗符号”,更带动4名村民加入电商团队,负责打包、客服等工作,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2025年5月永州非遗峰会上,李海生与陈各辉代表永州土陶签约“非遗数字IP共创联盟”,以“器以载道”理念开发文创产品。这一合作引入专业团队,直接催生出新岗位,涵盖IP设计等高技术要求职位,不仅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更在高附加值领域拓展了就业空间。展馆里,外地客商轻叩陶壶的清响,背后是品牌矩阵带来的就业效应:从包装设计到物流配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带动20余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

产学研融合中的共富之路 从基地辐射到全域就业

传习基地落户伊塘镇姚家村后,变化悄然浸润着这片乡土。“以前我家三亩西瓜要卖半个月,现在土陶基地每天都有人来,三天就能卖完!”村民李大爷捧着刚收到的瓜钱笑逐颜开,“不光是西瓜,基地还雇了我们2个村民帮忙打理场地,每月有1000元收入。”如今,基地周边已催生6家农家乐,带动百余名村民从事餐饮、零售等配套服务,仅西瓜、葡萄等水果的年销售额就增加数千元。

在人社部门推动的“产学研”模式下,土陶馆成为多元合作的实践平台:“红色足迹”暑期见习营在此扎根,高校创新团队与李海生深度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研学夏令营更将这里列为核心实践基地。年均吸引数百名大学生前来研习,支撑完成30余篇非遗相关论文,助力数百名毕业生凭借实践经历入职文创、教育等领域,让“纸上非遗”在亲手制陶的过程中落地生根,为青年就业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目前,土陶产业链已带动姚家村及周边4个村庄数百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暮色中,传统柴窑再次点燃,新一批陶坯泛出琥珀色的光泽。这门古老技艺正借着政策东风,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焕发出越来越亮的非遗之光。

来源:永州市冷水滩区就业服务中心

作者:向丽君 陈超辉

编辑:屈文利

二审:陈洁

三审:秦果甘

本文链接:https://www.lstxw.cn/content/646941/55/1511983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冷水滩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