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滩融媒8月14日讯(记者 唐梦 宾奕)在冷水滩区的乡村大地上,有这样一位驻村干部,他从机关的“笔杆子”变身田埂上的“实干家”,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激活土地,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他就是冷水滩区仁湾街道罗建村(原派驻石溪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颖。
2023年5月,李颖被区委办派驻到牛角坝镇石溪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初到石溪坪村,陌生的环境曾让李颖犯怵,但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扎下根的第一步,就是走遍全村所有村民小组,敲开每一户村民的家门。
冷水滩区仁湾街道罗建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李颖说:“36个村民小组挨个走,和村民拉家常,问他们生活过得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聊下来发现,大家普遍都怕土地荒了很可惜,自己种又力不从心。”
找准症结就靶向发力。李颖带领村党支部牵头推进“土地流转”,开屋场会、村民小组会,把3000多亩零散土地集中整合,实施“小田改大田”,新建集中育秧基地,村民们的信任就在这一桩桩实事中悄然建立。
驻村期间,他聚焦三大任务:盘活土地、美化乡村、壮大集体,让乡村有“面子”、让集体有“里子”。他积极推动30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让土地焕发新生,“返租倒包”模式实现土地流转租金与经营收益双倍增,带动农户亩均增收800元。13000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工厂,不仅破解了生产瓶颈,还为村集体年创收5万元。同时他创新构建“1+10”党员联户制度,让党员在防返贫、兴产业中亮身份、践承诺,他牵头绘制的全村“民情云图”,已成为精准服务群众的“导航图”。如今的石溪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升至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8万元,真正实现了集体强、产业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图景。
李颖认为:“乡村振兴的‘根’,说到底就三个字:要‘接地气’!一是要把土地用好,不管种啥养啥,都让土地能生金。二是党支部要带头,党员要冲在前,村民才信你、跟着你。三是让老百姓增收益,挣了钱,日子好了,大家才有劲往前奔。”
从石溪坪的3000亩良田,到罗建村的1700亩耕地,他把“笔杆子”磨成“泥腿子”。今年6月,刚上任罗建村的第一天,就扎进48户脱贫户家,在屋场夜话里记下民生期盼。
傍晚时分的罗建村委会前,村民代表们对村里的产业发展、民生问题踊跃发言,提建议献良策。村民高财德反映:“能不能把这条路搞直了?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高家组道路安全隐患问题一直困扰着周边居民。李颖带领工作队员看现场、跑部门、开小组会,仅用一个月时间拿出初步方案,并向上争取资金,力争早日立项施工,解决当地村民出行难题。
冷水滩区仁湾街道罗建村村民高财德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条路修好了,老百姓出行方便。”
李颖表示:“短时间来说,要把村民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修路问题,争取资金把它维修好;两个山塘利用起来试试养鱼,以及把原有的药材基地和草皮基地的种植面积再拓宽一些,慢慢形成‘水稻+养殖+药材’的统一种植模式,争取3到5年让村集体经济翻一番。”
从石溪坪的零散荒地到如今的蔬菜基地,再到罗建村的崭新蓝图,李颖带着这份“接地气”的信念,正一步一个脚印,在罗建村的土地上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李颖说:“看着村庄一点点变好的感觉,我心里挺踏实的。只要组织有需要、村民认可,我会一直干下去!”
来源:冷水滩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唐梦 宾奕 文奇
编辑:王洁
二审:陈洁
三审:秦果甘
本文为冷水滩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