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滩融媒11月14日讯(通讯员 袁承慧 蔡雨倩)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今年以来,冷水滩区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市关于“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决策部署,锚定就业优先战略核心定位,以创新服务打造就业“强磁场”,以精准施策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筑牢就业根基。
筑牢政策“保障链”,构建惠企便民新生态。冷水滩区坚持政策创新与服务升级同频共振,搭建精准高效的政策落实体系。通过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建立政策数据筛查比对机制,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让惠企红利直达快享。依托“线上指导+线下培训”双线服务模式,组建专业服务队深入园区、社区开展常态化宣讲,以“宣讲员+对接员”双重身份,精准推送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帮扶车间奖补等政策,将政策解读送到企业“家门口”,推动帮扶模式从单一支持向精准赋能升级,确保各项惠企利民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构建起政企民三方共赢的良好生态。今年以来,冷水滩区共为1262人次发放就业困难人员和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571.61万元,为7家企业发放企业社保补贴46.84万元。
聚焦供需“匹配链”,打造人力资源服务新高地。冷水滩区以数字技术赋能就业服务,构建全域覆盖的智慧就业体系。线上,对接“永就业”平台集成求职招聘、就业创业等核心功能,依托“智慧人社”实现劳动力资源动态采集,通过大数据智能“画像”达成人岗精准匹配,直播带岗、AI面试让就业服务“触屏可及”;线下,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成万达广场、三多亭、活龙井社区等10个标准化“乐业小站”,配备自助一体机与AI数字人助手,提供“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此外,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服务,组织招聘会64场,推送就业岗位信息5.8万条,服务14411人次;依托“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创新推出“人社服务专车”行动,开发“冷水滩园区送工软件”,搭建“招聘短视频+直播带岗+精准送工”三位一体矩阵,为园区企业送工2070余人;深化跨区域劳务协作,组建“招工专班”赴贵州、湘西等地,与8个劳务输出大县建立稳定合作,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织密民生“保障链”,建立重点群体帮扶新体系。冷水滩区聚焦脱贫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构建精准化帮扶体系。打造37家就业帮扶车间、13家就业帮扶基地,获评1家省级乡村车间,吸纳2000余人就近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超1000人,实现“出家门,进厂门”的就业愿景;通过“三级督导”创新做法将就业服务下沉社区网格,采集31.63万条劳动力信息,全力构建“底数清、情况明”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针对高校毕业生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新建就业见习基地64个,开放见习岗位970个,发放见习补贴153.6万元;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311”就业服务等举措,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905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496.1万元,全方位夯实就业民生之本。
完善创业“生态链”,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冷水滩区着力构建“政策扶持+平台孵化+融资服务+培训指导”全链条创业生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保障,切实解决创业者资金难题,今年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4笔共3709.5万元,带动就业589人,为4名创业者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0.7万元;建成1家省级孵化基地和2家县区级孵化基地,不断优化基地功能,开展创业讲堂、名师讲座、创业沙龙等活动,70家在孵团队吸纳就业275人;推行差异化创业培训,开展20期培训覆盖662人次,搭配全程跟踪指导,提升创业实战能力。系列举措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持续释放。
延伸技能“提升链”,锻造产业人才新优势。冷水滩区积极推行“四单式”培训模式,依托10所培训学校开设育婴员、家政服务、电子装配、人工智能等20余个热门工种,覆盖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2381人次。实施“AI赋能”数字人才培育计划,组建省级专家团队,采用“6+X”模块化课程架构,培育智能办公、数字营销等前沿技能人才;打造“电子工匠”市级劳务品牌及“冷水滩轻纺巧匠”“黄阳司扎故事”“冷水滩花桥藤椅制作工”等3个区级特色劳务品牌,持续擦亮劳务品牌“金名片”,实现技能增收与文化传承双赢。开展“百名导师”走基层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实地指导,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技能人才动力。
来源:冷水滩区就业服务中心
作者:袁承慧 蔡雨倩
编辑:屈文利
二审:陈洁
三审:秦果甘
本文为冷水滩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